新开变态传奇|中变传奇sf|今日刚开一秒传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变传奇 > 正文

国宝传奇:沧桑800年惊心动魄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2-01-13分类:中变传奇浏览:129评论:14


导读:1934年10月,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欧阳渐派弟子蒋唯心从南京出发,北上山西赵城广胜寺“检校”前一年刚刚发现的古版经卷《赵城金藏》。蒋唯心到达广胜寺后,连续工作40天,写成了《金藏雕印...

1934年10月,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欧阳渐派弟子蒋唯心从南京出发,北上山西赵城广胜寺“检校”前一年刚刚发现的古版经卷《赵城金藏》。蒋唯心到达广胜寺后,连续工作40天,写成了《金藏雕印始末考》。此1.5万字的长文对《赵城金藏》的历史谜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论述,至今仍是这方面最具权威性的考证文章。至此,这部尘封几百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赵城金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蒋唯心的考证,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的古版经卷《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刻成的。发起人是潞州(今长治市)的崔法珍。相传,她感念佛恩,为募集刻经资金毅然断臂化缘,感动了很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捐款资助。布施者始终以普通百姓为主体,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大约在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崔法珍在天宁寺组成了“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刻竣。《赵城金藏》共有6980卷,6000多万字。全藏为卷轴装,以千字文编排次第,自“天”字号至“几”字号,计682帙,每帙基本上包括10卷,或略有增减。

2历史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江苏省扬州市鉴真佛学院教务长演海和尚说,佛教发轫于古天竺,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书,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国现存各版大藏经中,《赵城金藏》是当今大藏善本中卷帙最多的,更是世界上仅存的一部。这部佛教全书,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赵城金藏》是以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古印度取回的梵文经卷汉译善本刊刻的,基本上也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并有部分是辽藏的复刻本与辽藏的坊刻本,装帧同是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刻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早已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它还保存着数千卷开宝蜀本与辽藏的原貌,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赵城金藏》印刷清晰,字体劲拔,每卷卷首加刻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其刀法线条和其他宋版佛经相比,严谨而不失豪放。“整幅画面采用勾线和填墨相结合,风格粗犷,用笔简练,注重人物表情的姿态变化,人物衣服线条流转飞动,既有唐宋绘画遗风,又有金朝北方民族粗犷画风的影响。虽然用线条勾勒造型,却有强烈的真实感。佛经正文虽受唐宋书风影响,但端正中呈现豪放、错落有致,不失是书法爱好者的最佳爱好帖本。复刀法、正刀法、反刀法等手法变化使用,精雕细琢,飞刀适度,技艺高超,十分精美。”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院长赵君评价道。

3舍身护国宝,爱国僧众与八路军辗转迁移

洪洞县离休干部、副研究员扈石祥刊登在《文化临汾》杂志的一篇文章讲道,《赵城金藏》几经战乱,蒋介石、阎锡山以及所谓的“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都曾觊觎这一国宝。《赵城金藏》被范成法师、蒋唯心发现后,“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于1936年派人来到广胜寺,表示愿出22万银元购买,遭寺院住持波罗和尚和众僧人及护法居士们的断然拒绝。接着来的是日本僧人,他们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广胜寺僧人的警觉。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他们把5000余卷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并用砖石固封,进行集中保管。

侵华日军占领中原之际,就开始在占领区大力搜刮文物。1942年初春,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突闯寺庙,通知当时的住持力空和尚,说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琉璃飞虹塔,鸟瞰庙会盛景。

因为当时佛经就藏于塔内,力空和尚深知日军是想趁机抢劫藏经。他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沿着崎岖的山路深夜下山,跑到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的杨泽生,提出要将经卷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转运延安。杨泽生知道《赵城金藏》是国宝,但此时的广胜寺周围已陷入日军包围,转运5000余卷的藏经谈何容易。时任太岳区领导陈赓接到杨泽生的电报后亦觉事态严重,立即转呈延安。党中央马上复电命令太岳区全力保护《赵城金藏》,绝不可让国宝落入侵华日军之手。

1942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十三日),太岳区接命后紧急动员,作出周密部署,特派太岳军分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百余人借助夜色,秘密进入广胜寺,登上琉璃飞虹塔,经4个多小时的抢运,将5000余卷藏经全部转移出寺庙,由民工驮运队运抵安全地带。当日军如期登临飞虹塔时,发现藏经早已搬空,欲拿力空和尚问罪,但力空和尚连同藏经早已不知去向。

随后,保护经书的同志们抱着“人在经在,誓与经卷共存亡”的决心,身背经卷在崇山中与侵华日军周旋。由于行军战斗频繁,携带不便,深恐散失,这些经卷又被分别藏在山洞、废煤窑内,派人看管。尽管藏经运抵安全地带,但因日寇扫荡频繁,藏经以后又几经辗转迁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区二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后又转移至太岳区党委驻地沁源县,抗战胜利后又转至太行山区涉县。据时任太岳军区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史健(李维略)之子李万里在《〈赵城金藏〉抢运记》文章中提到,父亲史健曾经对人回忆过,当时在转运和保护经卷的过程中,掩护部队与敌人交火,有的战士“血染经卷”,甚至牺牲了生命。直到1949年,《赵城金藏》才收归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

4历时近17年,4000余卷经书才修复完毕

“有的霉坏成败絮,有的挤压成黑色纸团”。1949年4月30日,当4000余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难过地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黏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

临汾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战争年代,由于广胜寺存放条件、安保措施的限制,再加上抢运过程的特殊背景,一些经卷散落于民间。1933年,范成法师从民间购回300余卷;1952年,距广胜寺不远的好义村村民张筱衡把家存的67箱古书全部捐给国家,其中有152卷《赵城金藏》;1982年,广胜寺旁的南山底村村民冯玉璋,把早年抢运藏经路过他家时丢的2卷经卷无偿捐给国家……

据扈石祥记载,《赵城金藏》现存4000余卷,是世界上孤本藏经中卷帙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目前,国家图书馆收藏4813卷,上海图书馆收藏20卷,南京博物馆收藏6卷,《赵城金藏》的故乡广胜寺存有3卷,山西博物院存有2卷,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地各存1卷,其余经卷身在何处尚不得而知。

回顾《赵城金藏》的历史,有断臂募资刻经的崔法珍、发现瑰宝的范成和尚、评估考证的蒋唯心、舍身抢救的力空法师、捐献国家的张筱衡……更多的则是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捐募的村民,刻经的工匠,补雕的僧徒,为护宝流血牺牲的战士,爱护藏经的人民。

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向达教授《记赵城藏的归来》一文中的一句话说道:“看看展览的古代经卷,似乎每一卷上都染有人民战士的血花,才渐渐明白文物的保存不是容易的事,而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只有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保存,才能光大。时间的考验,英雄帝王,像电光石火,终不免黄土一抔,人民却永垂不朽,人民所创造的也永垂不朽。”

本报记者刘江


已有1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