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变态传奇|中变传奇sf|今日刚开一秒传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变传奇 > 正文

国宝传奇丛书发布会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2-01-13分类:中变传奇浏览:5评论:23


导读:欣赏江南艺术之美,感受江南文化之魅,上海博物馆青年专家讲述国宝珍品的传奇故事,精美的印刷装帧,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8月14日晚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

国宝传奇丛书发布会与国宝

欣赏江南艺术之美,感受江南文化之魅,上海博物馆青年专家讲述国宝珍品的传奇故事,精美的印刷装帧,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8月14日晚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江南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新书发布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朱诚和《丛书》的撰写专家团队等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何元龙在致辞中认为上海博物馆的五位青年才俊在上海博物馆领导支持下,借《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的机会,按照江南书画、雕刻、染织绣、印章、陶瓷五个艺术门类,选取了远古到近现代江南地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珍品,用深入浅出、通俗流畅的文笔讲国宝传奇丛书发布会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流传轶事等,用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为我们串起了一套赏心悦目的江南最美艺术史。

何元龙表示,8月23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即将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丛书》的新书首发,也是希望这套书成为这次大展的延续,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江南文化艺术展,让它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让广大读者能够随时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无穷魅力!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这套《丛书》,从推广经典艺术普及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江南文化”的整理研究,打响了“上海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

发布会上,上海博物馆五名青年专家分别向观众分享了各自所撰写图书的亮点和特色。

第一位分享者:《江南书画》作者——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李兰

自古“江南”就是中国富饶文明的代名词。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的艺文大家。例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东晋“书圣”王羲之,被誉为“六朝四大家”的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以及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中享有尊者地位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他们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后来迁居于此,深受“江南”自然景观及人文环境的浸润和滋养,开宗立派,创作出许多中国艺术史中的赫赫名迹。

《江南书画》一书以地域为视角,以历史人文为背景,内容自西晋陆机《平复帖》卷始,至现代吴湖帆《层岩积翠图》轴终,选取35个主题、36件江南地区代表性书画家的传世名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希望以点连成线,以线扩展至面,管窥江南地区古今书画史的演变轨迹。

在本次《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长达近30米的长卷——《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及三幅散页的粉本合卷》。这卷是画家在绘制定本之前呈送康熙皇帝进行御览审定的稿本。那么,《康熙南巡图卷》的定本是什么样子呢?现保存在何处呢?画家王翚等人在完成这一浩大的绘制工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的劳动呢?我们从《江南书画》一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江南书画》一书希望通过通俗的语言形式,饶有趣味的个案解读,使读者在认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及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知江南书画艺术的无限魅力。

第二位分享者:《江南雕刻》作者——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谷娴子

《江南雕刻》顾名思义就是讲江南地区主要用雕琢、刻镂工艺制作的艺术品。江南地区可用于雕刻的材质非常多,因此有玉雕、漆雕、竹雕、牙雕、犀角雕、砚雕、石雕、砖雕等等门类。本书就从江南最重要的雕刻门类中选了30件最精美的代表性器物。30件器物分为30个小节,每一节用一个小故事作为开篇,然后引出文物的专业知识,并且在讲述中始终把它放在江南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叙述。

如图左侧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白玉双婴耳玉杯,杯身局部为赭红色。古玉器如果经过很长时间的埋藏,表面常常受沁产生沁色。乾隆皇帝根据这件玉杯的沁色和古旧程度,推测它至少是汉代器物。然而,仔细观摩之后,他又产生了疑问。因为玉杯颜色聚集在表面,并没有自然受沁由表及里的观感。于是,他召来一位内廷玉匠询问,玉匠只看了一眼,便指出玉杯是人工染色做旧的仿古器物,并且详细描述了染色方法。这件事情对乾隆皇帝触动很大,他将这件事记录成诗文《玉杯记》,并请匠人把诗文刻在装这件玉杯的木盒的盒盖上。那么这位玉匠是谁呢?他叫姚宗仁,来自江南苏州。

清代康熙时期设立造办处,从全国各地征召优秀工匠来专门为皇家制作器物,其中的玉匠主要来自江南,又称南玉匠。到了乾隆时期,南玉匠基本都由苏州织造拣选输送。姚宗仁可以说是南玉匠的重要代表,而南玉匠的立身之本肯定是他们卓绝的琢玉技艺。

如图右侧这件器物我们称为玉山子,雕琢的是江南庭院里的景致,有梧桐、芭蕉、垒石,中间一个圆形的园门,园门内外各立有一个侍女,两人通过虚掩的门缝互相对视。山子底部刻有乾隆御制诗文,内容告诉我们,这件山子竟然是由一块废玉料琢制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子中间部位的巨大空洞,原来是被玉匠把最好的玉料部分掏走去制成了玉碗。于是,连乾隆皇帝也对玉匠变废为宝、妙手回春的高超技艺赞不绝口,而设计琢制这件玉山子的玉匠同样来自江南苏州。

清代玉雕有北方和南方两个中心,南方最重要的两个地点是苏州和扬州。苏州的玉雕又被称为“苏作”,主要制作中小件玉器,风格精、细、雅、洁,广受世人推崇。

《江南雕刻》一书的亮点也是这套江南文化丛书的共同亮点,那就是:既有好看的皮囊,也有有趣的灵魂。

第三位分享者:《江南染织绣》作者——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于颖

上海博物馆染织绣藏品十分丰富,相当一部分为珍贵品,有些藏品曾经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最早主办“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中上博藏顾绣珍品集中展示,引起广泛关注,业界顿时关注到上博的顾绣收藏,并热烈讨论刺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历史、艺术和文化。顾绣作为画绣艺术引领将近三个多世纪的画绣艺术的发展,至今为止仍然是刺绣艺术界值得借鉴的艺术瑰宝。

上博第二次向世界推出的染织绣珍品是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在本书中也进行了阐述。它在CCTV《国家的宝藏》节目中展现了惊世美颜,作为上博的秘宝之一,它时代久远,品相良好,闪烁着丝光的画面之美超越绘画艺术,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更是耐人寻味。节目组编导们异口同声地说上博所藏确是一件不得了的藏品,堪称世界之最。

《江南染织绣》这本书首次将上海博物馆藏精美的染织绣珍品分类介绍,特别是缂丝画和画绣两类,如海上顾绣、苏绣和沈绣等。此外,还包括江南三织造款的织锦缎类匹料等进行了分类介绍,不仅说明图案内容,还有工艺分解和背后奇闻趣事。比如其中有一件绛红色的蟒袍件料,整一匹正好可以做成一件蟒袍。藏品来源为清宫旧藏,非常明确为宫里的。我们大家大都知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但这一匹连续的匹料前胸后背处最重要的龙却是一只为四爪,而另一只为五爪。难道是失误吗?当时江南三织造是非常恭谨的,必须完全按照官造的要求来完成匹料,如果做错了,哪怕有色差或者掉丝这种情况,轻则罚俸,重则削官甚至是杀头。作为严格按规织造和检验入库宫廷的丝绸缎料,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先提一下这个颜色也非常有意思。在当时的色名为叫福色,此名或得于乾隆时期的流行色,同色同款同袍在清宫中有28件,说明乾隆非常喜欢,后来宠臣福安康也经常穿此服色,便得到“福色”为名。所以说无论从颜色的象征意义,还是一半龙爪一半蟒爪为袍料中心纹样非常特殊,都可以让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上博藏此件晚清匹料可能专用于特殊赏赐用品。比如大臣做了很重要的贡献,皇帝就会赐予他蟒袍料,级别越高的,表示皇帝对他的认可,而这个蟒为半身龙半身蟒的样式或许体现了一种殊荣,十分地罕见。

在这本《江南染织绣》书中,从一件文物引出一个故事,或者引出一段有趣的历史,包括《西游记》中的小传说,还有《红楼梦》中的小故事都会发现各种有关于染织绣的奇闻逸趣,相关还有江南织造工艺的历史和细节,对织造有兴趣的爱好者也可以看看,从这也能知晓绫罗绸缎的各种故事。

第四位分享者:《江南印记》作者——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品屏

《江南印记》这本书收录了从战国晚期到近现代的印章实物、文书印迹和印谱。如有出土于嘉定的战国晚期的泥“郢爯”。秦代的“浙江都水”,它是证明秦代曾经设立“浙江郡”的重要物证。有在黄浦区出土的一组明代印章,包括铜、玉、石、木等多种材质。这批出土品是研究中国印章史、篆刻史的非常重要的科学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文物与民众一样一起经历了战火。这些经历了战火之后的印章,有的已经破损残、碎裂。我们很幸运地保存了这一批印石,并收藏有这批残存印章的印谱:《丁丑劫余印存》。这部印谱收录了273位印人近两千方的印章。后来这批印章由华笃安遗孀毛明芬女士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使我们得以收藏目前全国最完备的篆刻体系的一份文字资料,弥足珍贵。感恩前贤。

这本书里的藏品都是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与印章相关的文物。希望透过它们能够看到中国印章史的发展,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看到江南文化在其中的折射、传承、凝聚,更希望大家也能记住这些承载历史的事物。这也是本书之所叫《江南印记》而不是叫“江南印章”的缘故。“印章”给人的感觉更偏向是物品,“印记”更有故事感、历史感,这正是本书所侧重的。

第五位分享者:《江南陶瓷》作者——

上海博物馆馆员冯泽洲

《江南陶瓷》这本书精选了24件与江南地区关系密切的陶瓷器,有的是在江南地区生产的,有的是在江南地区消费,还有的是从江南地区出海贸易的。整本书围绕这三个板块,时间跨度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叙述脉络是以层层推进的模式逐渐引出故事和话题。通过这些瓷器,把江南地区陶瓷的生产、贸易和使用,进行了梳理。

以三国时期东吴的青釉卣形壶为例为大家介绍叙事脉络。看到器物之后首先会关注它的造型,这种造型在青铜器中叫卣,瓷器中我们叫它卣形壶,它出自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朱然的墓葬。通过器物的基本特征分析,我们找到同类材料,故宫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以及一些海外藏家都藏有东吴时期的青釉卣形壶,这些多数出土于南京及周边地区。

再与商代晚期真正的青铜器卣进行比对,发现器物的口沿、底部以及部分细节的做法,完全一致。进而推测,在东吴时期能做出一件仿一千多年前如此相似的器物,应该是看到了原物,从尺寸来分析,我们推测是拿原物一比一做的。

这两件青铜卣,一件是上海博物馆藏品,还有一件是宝鸡出土的商末周初器物。通过殷墟出土的同造型器物来看,在商代,就用陶仿制了青铜卣,其表面还涂了锡,涂锡是为了模拟铜器的光泽,其实就是为了仿铜,说明当时商代就已经用不是铜的器物去代替铜。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器,后来在考古学分期中放在殷墟四期。最后一件是带盖子的,这类卣形壶带盖子的是很少见的。

《江南陶瓷》这本书,希望透过每件器物,尝试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其中穿插陶瓷工艺技术方面的介绍以及文化的交流互动,来表现江南的物质文化史。

发布会最后,何元龙、汤世芬、朱诚分别上台进行抽奖,共抽出了15名幸运观众,每位幸运观众获得新鲜出炉的《江南文化丛书》一本。

发布会后,丛书的5位作者为现场的读者签名。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


已有2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欢迎 发表评论: